每个中国人走进大英博物馆33号展厅时,都无法避免被一种突如其来的悲伤和压抑情绪所笼罩,那种沉重的感觉几乎让人喘不过气。许多曾经参观过这座博物馆的中国游客,回忆起那段“不愉快的旅行”,至今都无法释怀。
如果要为这座博物馆起个名字,“赃物博物馆”似乎比“大英博物馆”更贴切。根据统计,馆内近97%的文物都来源于英国对其他国家的掠夺,这些文物本质上是英国侵略历史的证据。
伊丽莎白女王的突然去世,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关注,也让人不禁猜测,是否这会成为文物回归的契机?漂泊了多年的文物能否有朝一日回到它们的故乡,重新归属于那些被掠夺的国家?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世界各地的人们。
展开剩余86%中国的文物在大英博物馆占据了重要位置,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。博物馆里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珍宝,英国人得意地展示着这些文物,脸上写满了嘲弄和自豪,仿佛在说:“你们看,大英博物馆藏品如此丰富,羡慕吗?”
然而,在博物馆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,有一件文物让人心生悲痛。它就是一只瓷枕,上面刻着“家国永安”四个字。每一个看到这四个字的中国人都会感到心头一震,眼眶湿润。这四个字承载了祖先对国家安泰、家人幸福的深深期许,而这件充满希望的瓷枕却被遗弃在角落,静静地躺在那里,几乎没人注意。
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,馆内收藏的文物数量惊人,超过八百万件。然而,它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。这个博物馆的“创始人”并非一位热衷收藏的艺术爱好者,而是一个怪癖十足的内科医生——汉斯·斯隆爵士。
斯隆爵士曾和英国皇室一起到牙买加“旅行”,而这场所谓的“旅行”实际上是一场殖民扩张行动。英国在牙买加的殖民行为带来了无尽的灾难,斯隆爵士收藏的植物标本也因此被人称为“恶魔之花”。而斯隆爵士的恶行远不止于此,他把牙买加作为收藏文物的起点,走到哪里,哪里的文物就会落入他的手中。无论是来自欧洲的古董,还是东方的艺术品,只要是文物,斯隆爵士都会竭力收集。最终,他手中收藏了超过八万件文物,包括珍贵的瓷器、字画,以及数以万计的书籍和手稿。
这些文物为什么会最终归属于大英博物馆?原因很简单:斯隆爵士在遗嘱中要求,作为回报,他的后人必须得到两万英镑的赔偿。英国政府欣然接受了这一要求,支付了两万英镑,并将这些文物收归博物馆。
从那时起,大英博物馆的“罪恶”便开始了。英国从未放弃过作为“侵略者”的角色,反而在斯隆爵士去世后愈加猖狂。历史学家斯图尔特·莱克特曾指出,英国几乎侵略了地球上90%的国家,这一事实震惊了世界,也让英国那些被刻意隐藏的罪行逐渐浮出水面。
从16世纪开始,英国便露出了扩张的野心。澳大利亚、加拿大、南非等地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,英国通过不断的掠夺壮大了自己的国力,也为工业革命的爆发提供了动力。而中国,尤其是在清朝末期,更是成了英国眼中的“肥肉”。英国向中国出售鸦片,掠夺钱财,甚至向中国百姓投下致命的毒药,导致大量青少年沉迷其中。
鸦片战争和火烧圆明园事件,是英国对中国侵略历史中的两个最黑暗的篇章。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的暴行,成为了世界历史上最为耻辱的掠夺之一。法国作家雨果曾在文章中揭露:“两个强盗闯入圆明园,一个大肆抢劫,一个纵火焚烧,最后他们手挽着手,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。”
英国的掠夺行径不仅限于圆明园,其他像敦煌文书、绢画等文物也在英国人的手中消失无踪。甚至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,许多国家开始效仿英国,纷纷从中国掠夺文物。英国无疑是这些掠夺行为中的罪魁祸首。
当这些问题被提起时,英国总是以“文化历史的缺乏”和“通过武力获得文物”为理由进行辩解。这个理由毫无诚意,甚至显得极其无耻。而英国在面对国际社会对文物归还的呼声时,也始终表现出无动于衷的态度。
然而,随着全球格局的变化,英国早已不再是那个“日不落帝国”。虽然如此,英国依然在为自己的侵略行为辩解。2000年和2007年,曾有中国的三尊铜像和马首在拍卖会上高价售出,这些文物的丧失再次引发了中国人民的愤怒。
2021年,希腊在建国200周年之际请求英国归还曾经被掠夺的文物,然而英国首相约翰逊却毫不犹豫地回应:“这些文物是通过合法途径获得的,为什么要归还?”这番话令人气愤至极。
而在2022年9月,英国女王去世的消息传来,世界各国都开始关注文物归还的议题。或许,这真是一个契机。然而,能否如愿以偿,文物能否回到中国的怀抱,依然是一个未知数。
虽然大英博物馆中有大量中国文物,但无论英国怎样强硬,我们作为中国人,始终相信:那些漂洋过海的珍宝,终有一天会回到祖国,回到中华大地的怀抱!
发布于:天津市人人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