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家老大放学回来,一路上脸拉得老长,满心不满地跟我说这学期数学又换了新老师。
他一个劲儿抱怨,说新老师讲课速度慢,声音也不好听,听得他直犯困。
数学一直是他的强项,之前那个老师教了一学年,对他的知识掌握情况门儿清,能精准抓住学习重点。
他也习惯了和老师一起解出难题后,收获老师夸赞的那种喜悦。
现在突然换了新老师,一切都得重新适应,这孩子本来就内向敏感,这对他来说,是一个不小的挑战。
但我觉得这说不定也是个成长的好机会。
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方法,这才刚开学一周,时间长了,他说不定能从新老师的课堂里发现新的学习视角,找到不同的解题思路,数学能力说不定还能更上一层楼。
我自己也清楚,在学习辅导上,我能力有限,也就只能给孩子做好后勤保障,帮孩子适应。
展开剩余77%我们家老大还提到他们初中老师要兼职教两门课,让我不禁感慨,不是说教师资源过剩吗?怎么学校还是缺老师呢?频繁换老师,那老师都去哪了?
我朋友给我答疑解惑。他说:
这就像我们去医院,发现一个心内科专家,同时还在看消化科的号。
您肯定会纳闷:医院缺医生缺到这地步了?不是说医学院毕业生很多吗?
这和学校的情况一模一样。不是说“教师”这个职业整体过剩,而是 “能上课、上好课”的老师,特别是特定科目的老师,在学校这个“小医院”里,突然“病倒”或“转岗”了,导致“门诊”没人顶上去。
那老师们到底去哪了?咱们抛开大道理,说点实在的:
1. “产假模式”:女教师多带来的“甜蜜烦恼”
初中女教师占比高,这是事实。国家放开生育,这是好事。但好事凑在一起,就可能出现“阶段性空缺”。想象一下,一个年级的语文备课组有6位老师,今年有两位同时休产假,她们的课谁来上?只能让剩下的4位老师分担,或者让其他科目的老师临时“兼职”。这不是学校的错,也不是女老师的错,而是一个必然要面对的人口和福利现实。
2. “一个萝卜三个坑”:学校的“隐形工作”吞掉了老师
您可能觉得老师的工作就是“上课”。其实,上课只是冰山一角。水面下还有:
各种检查、评比:文明城市、平安校园、健康促进校……每项检查都要准备大量台账资料,谁来做?最终还是压到老师们身上。 无尽的会议和培训:教研会、行政会、安全会、线上培训、线下学习……这些都在挤占备课时间。 繁重的非教学任务:家校沟通、学生心理疏导、校园安全巡逻、甚至一些行政报表……都需要人力。当一个老师被这些行政、杂事缠住,他站在讲台上的时间自然就少了。课堂的“坑”还在,但“萝卜”被拉去干别的了。
3. “结构性偏科”:就像家里缺盐,但酱油很多
教师队伍也存在“冷热不均”。语数外这些主科老师,编制相对充足。但一些小学科,或者新兴科目的老师,可能一个学校就只有一两位。一旦这位老师生病、离职或休长假,这门课就面临“开天窗”。让一位数学老师临时去教地理,或者让语文老师兼教历史,就成了无奈之下的应急之策。
4. “流动的水兵”:教师队伍也在“人往高处走”
优秀的老师会流向待遇更好、平台更高的学校。新建的学校、热点的学区也在不断从老学校“挖人”。同时,一部分老师因为压力大、待遇等问题选择离职或考公。这就好比一个水池,一边在放水,一边进水的速度却没跟上,水池的水位(教师稳定性)自然就下降了。
那么,回到咱们家长最关心的问题:频繁换老师,我们该怎么办?
给孩子“打预防针”:用积极的角度跟孩子解释:“学校可能遇到了一些暂时的困难,老师非常辛苦,要教两门课。我们要多体谅,这也是锻炼咱们适应能力的好机会。” 强化孩子的“自学能力”:这是核心。告诉孩子:“老师是引路人,但真正的学习靠自己。”鼓励他预习、复习,利用好课本和辅导书,学会自己寻找答案。这门“功课”比任何一门学科都重要。 主动与老师沟通,表达支持:可以跟老师真诚地说一句:“老师,您辛苦了,教两门课不容易,我们家长一定全力配合您!”这句话对疲惫的老师是莫大的慰藉,也能建立起良好的家校关系。总而言之,您看到的“教师兼职”现象,是教育资源“结构性短缺”和“瞬时性短缺”叠加的缩影。它不是一个简单的“人多还是人少”的问题。
作为家长,我们无法立刻改变这个大环境,但我们可以调整小气候——把家庭的“小环境”营造得稳固一些,多给孩子一些理解和引导,帮助他把注意力从“换老师”的烦恼,转移到“学知识”的本身上来。 毕竟,培养一个能适应变化、主动学习的孩子,才是我们应对一切教育不确定性的最好法宝。
发布于:湖北省人人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